專求,專樂求法,一門,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。心無厭足,不疲不厭,自利方便,真能夠守住,這就是持戒。守住這個規矩,一門深入,其他的放在一邊,開悟的時候再看,你全都懂了。沒有開悟的時候浪費時間,而且你學習的心亂了,結果到最後學成什麼?全是知識,沒有智慧,那就完全錯了。那不是學佛,而是把佛法經典當作世間學術去研究,這樣的人很多很多,不只現在,古時候有。如果懂得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成就的人會很多。現在佛法裡頭沒有大善知識出現,無論在家、出家都沒有。原因是什麼?不懂得方法,祖師大德這些示現我們忽略了。受到現前教育思惟的影響,都是想廣學多聞,連幼稚園的小朋友都廣學多聞,父母認為是正確的。要教小朋友學很多東西,什麼唱歌、跳舞,什麼玩意都學,把小孩累壞了,功課太多、太雜了。所以,現在小朋友沒有古人那麼幸福,古時候小朋友只學一樣東西,絕不可以同時學兩樣。只可以說一樣學會了再學一樣,決定不許可同時學兩樣。為什麼?要專,古人遵守老祖宗教學的原則,「教之道,貴以專」。那麼現在,現在是貴以雜,他不是貴以專。現在人都想多學,要多,結果學到之後精疲力倦,沒有一樣學通。這個指導的理念錯誤害了多少人?多少英才因為這種教學的理念埋沒掉了。
文摘恭錄 — 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四八七集) 2011/7/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9-0487
中國世世代代都有聖賢出世,為什麼現在沒有?現在人頭腦絕不輸給古人,之所以不能成就,全是方法上的問題,方法錯了。我這一生就沾了一點邊緣,有那麼一點誠敬心,知道尊師重道,知道尊重古德的這些典籍。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習十年,李老師對我們的教學是一門深入,決定不許可同時學兩樣東西,決定不許可的。一樣學會了,可以再學一樣。他的標準很低,不像古人那麼嚴格。他的標準:你學一部經,這部經能上台去講,他在下面聽,你沒有講錯,算這部你學會了,你才可以學第二部。同時學兩部,他很乾脆告訴你,你沒有這個能力。所以我們得這麼一點利益。這麼多年我很想學古大德,李老師也常常讚歎,古大德守住一個老師,住在一個道場十幾年、幾十年不下山,他成為一代祖師。這個要有大福報,我們沒有這個福報,所以一生過著流浪的生活。從出家開始,在寺院裡只住了一年就得流浪了,哪個地方請講經,他喜歡聽什麼,隨緣,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。所以這麼多年也講了幾十部經。這不是我自己意思,依我自己我只希望講一部經,可是恆順眾生,講那麼多。
文摘恭錄 — 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四八七集) 2011/7/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9-0487
修裡頭有個關鍵,也有個訣竅,你得要懂。這個竅門是什麼?就是放下。頭一個放下欲望,欲望多的人,不能學佛,也不能學道。學佛、學道的人,他第一個條件清心寡欲,你才能學習,為什麼?才能放下。欲望太多了你放不下,放不下是凡夫。所以你看大乘經上佛講得多清楚,放下執著,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執著了,你就成阿羅漢,你就出六道。放下分別,放下起心動念,你就超越十法界,你就成佛了。你看成佛這麼簡單,這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惠能大師能夠成佛,就是當下全放下了,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同時放下。這種人很少,這叫什麼?頓捨,他沒有次第的,同時一下捨掉。放下就捨掉了,頓捨、頓悟、頓證,一念之間。這也就是早年章嘉大師告訴我,佛法知難行易,你要把道理搞懂難,釋迦牟尼佛講了四十九年,你要想幹的話太容易了,念頭一轉就成佛了,就是什麼?你放下就是。關鍵就是你放不下,放不下是你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。
文摘恭錄 — 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四八七集) 2011/7/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9-0487
看古人註解看多了你就曉得,它內容豐富,字字句句含無量義。這些古來祖師大德是仁者見仁,智者見智,統統都對,沒有講錯的,只看你從哪個角度上去講。我們從註解裡面也能夠體會到,那個時代的人他們的善根、根性,因為註解、講解都是要面對著大眾,大眾根機一定要契機,不契機你白說了。從這裡能體會到各個朝代眾生根機不一樣,你看他解釋就不相同。他在那個時代,肯定那個時代眾生的根機跟他相應,才認為這是好東西,才可以留下來。
如果不相應的,註解錯誤的,早都被淘汰掉了。這個話方老師跟我說過,李老師也給我講過。
古時候,唐朝時候沒有印刷,都是手寫的,你不是好東西,誰有那麼大的功夫把你抄起來傳給後世!真的太好,人家佩服到極處,才下功夫給你抄出來,抄寫留給後世。
文摘恭錄 — 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四八七集) 2011/7/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9-0487
要常常想著幫助別人,我有多大的能力就幫多大的忙。態度,夫子說得好,「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」,就不會產生錯誤。我不是聖人,我沒有開悟,我不知道的東西還很多,我知道我給你講,我不知道,這一段我不曉得,意思我不懂,老老實實說,不丟人。最怕的是強不知以為知,要充面子,那就會背因果,那就會做錯了。老師告訴我,他說你不相信,你看古人註解,有些地方的經文,看到這有很多意思,為什麼他輕描淡寫幾個字就過去了?他也不懂。我們才恍然大悟,祖師大德他也不懂,所以他就把原文寫上去,他不加註解。我們才明白了。你不說沒有過失,你說錯了,你得要背因果。所以有把握,確實不錯,我們全根據祖師大德的。
文摘恭錄 — 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四八七集) 2011/7/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9-0487
真誠心不是用在我求學問、求佛法、我求傳統文化我要用真誠,我處事待人接物我就不誠,錯了!一誠一切誠,你才會開智慧。待人接物都是真誠,你才會得清淨。清淨是不染污,真看開了,真放下了。想像《般若經》上,一切法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,能不放下嗎?放下就清淨了。
再從日常生活當中,特別是人事環境,要把那個不平的心磨平,這叫真修行,這叫真功夫。我們修淨土的人,用什麼東西來磨?阿彌陀佛。順境、善緣阿彌陀佛,逆境、惡緣也是阿彌陀佛,到阿彌陀佛這兒平等了,都擺平了,法子妙絕了!所以阿彌陀佛你得會用,你要不會用,你在平常生活當中還生煩惱,你說你可憐不可憐,不會用!
文摘恭錄 — 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四八七集) 2011/7/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9-0487
無論什麼境界現前的時候,你起心動念,動什麼?動七情五欲,已經生煩惱了。一句阿彌陀佛,統統歸到阿彌陀佛那裡去,把你那些煩惱習氣一掃而光。這叫真會念佛,這叫真修行,這叫真會用功。一定要保持身心清淨,你就健康長壽。清淨心生智慧不生煩惱,你才能解決問題。無論是你自己的問題、家庭問題,你們公司問題、社會問題,統統是清淨心真能解決。你每天憂愁、煩惱,那是決定不能解決的。愈是做大事,心愈要清淨,決定不生煩惱,你的事業哪有不成功的道理!
文摘恭錄 — 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四八七集) 2011/7/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9-0487
下面,「《會疏》曰:菩薩求法為利他故,所得法必為他說。為一切眾生,經無量劫而無疲倦」。這是祖師說的話,解釋這兩句經文,「論法無厭,求法不倦」。菩薩求法不是為自己,是為別人。為自己會懈怠、會懶惰,我不想學了,算了,休息休息。可是為眾生就不行,眾生那麼可憐那麼苦,你一天不幫助他,他就痛苦一天。所以為眾生,這是非常大的一個力量在推動你,你必須是精進不懈。我早一天開智慧,早一天得三昧,眾生就少受一天苦。我晚一天得到,眾生就多受一天苦。這個眾生裡頭,包括我的父母,包括我的親朋好友,能忍心嗎?菩薩這個精神從哪來的?他又不要名,又不要利,他什麼都不要,為什麼那麼精進?這說出來了,為利益眾生,為幫助苦難眾生。所以,他所學的、所得的,哪怕是一點點,他都會很歡喜為別人說,現在的話說跟大家共享,跟大家分享。因為他是為一切眾生,一切苦難眾生,一切六道眾生,所以經無量劫,這是講時間之長,他永遠不會疲厭,不會疲倦。
文摘恭錄 — 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四八七集) 2011/7/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9-048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