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11月4日 星期一

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三0二集)


福報從哪來的?從修來的。諸位要知道,福報是果,果必有因,我們沒有修因,哪來的果報?古時候出家人,一入佛門剃度了,首先就是叫你修福。為什麼?佛法裡常說「法輪未轉食輪先」,如果你生活都有困難,三餐不濟,明天住在哪裡不知道,你還有心學道嗎?

  我們的同學有福報,十方善友護持,這些你們都不用操心,這是多大的福報,你們福報比我大多了。我可以說在七十歲之前,到七十多歲以後才有個小道場,七十歲之前我不知道明天在什麼地方,人身心無依無靠。早年算是很幸運,有緣遇到韓館長,我們在台北建立一個圖書館,華藏圖書館,她擔任館長,統理大眾。我們相依為命三十年,她走了,我們又要開始流浪。早年流浪她收留了,我住在她家裡,他們一家人對我很厚道,可是我們自己心並不安,念頭只是想到今天,不敢想明天,明天人家不高興叫我們走,那就得走路。好在她照顧我三十年,才有今天的成就,她過世之後,我們又開始流浪。在新加坡居住的時間最長,三年半。到這個地方來,政府給我們優厚的條件,容許我們在此地建道場,這是稀有難逢的因緣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三0二集)  2011/2/25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02-039-0302


 

 
 
「忍辱」也有三類,第一個要「忍怨害」,冤家要傷害你,你要忍,他對你不滿意,他毀謗你、侮辱你、嫉妒你,做出種種傷害你的事情,你要能忍。像經典上講的歌利王割截身體,你看看忍辱仙人能忍,不但沒有絲毫怨恨,而且還告訴歌利王,我將來成佛第一個來度你。當時忍辱仙人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,釋迦牟尼佛沒有成佛,在修菩薩行的時候修忍辱波羅蜜。釋迦佛成佛之後,第一個得度的是憍陳如尊者,憍陳如就是那個時候的歌利王。說話真算數,不是打妄語,不是說好聽的,真的度他。這是什麼?知道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,他對我過不去,那是一時的誤會,不要計較,他對我認識不夠、了解不夠產生誤會,迷失了自性。所以人往往在高名厚利就被欲望俘虜過去了,我們相信他讀聖賢書,他有根基,為什麼還幹這個事情?那就是從前李老師告訴我的,「看得破,忍不過」,還要幹這個事情。大的利益擺在面前,一生窮困,現在一下幾個億的財產給你,他心就動了。這種境界裡頭不動心,那是已經得定了,沒有得定怎麼能不動心?所以他動心、他改變了,走世俗這條道路,情有可原,可以原諒他的,何必計較!我們要學釋迦牟尼佛,到我成佛的時候我還來度他們,他跟我們有緣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三0二集)  2011/2/25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02-039-0302

 

 

  第二種是「安受苦」,忍辱裡頭,這是什麼?日常生活當中你要能夠忍受,不被惡劣環境所動。修行人過去多半住在山林,因為環境清淨。對附近的村莊至少保持過去講三里路,差不多就是兩公里這樣的距離,你需要的東西也很方便,但是這個地方很清淨,沒有人打攪你。有時候你生活上有缺乏你都要忍耐,能夠耐暑、能夠忍飢、不畏寒暑。一心向道,什麼都不在乎,什麼都不怕。一部《無量壽經》、一句佛號念念求生淨土,這個身體放下了,身體交給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會照顧你。如果壽命到了,阿彌陀佛會接你到極樂世界;如果壽命沒到,阿彌陀佛會照顧你的生活,但是你的生活不是很富裕,是很清苦,肯定過得去。清苦的生活消業障、增福慧。《弘一大師講演集》裡,有一篇特別跟我們講釋迦牟尼佛的節儉,勸我們要學習。浪費是消福報,不是消罪業,福報消了,罪業增長了,節儉是消罪業、增福德。日常生活當中能省就要省,不要浪費。要記住科學家警告我們,這個地球上,就在不久的將來會有糧食危機,會有能源危機,會有水資源的危機,這些都是直接影響到我們生活。如果我們節儉,苦日子過慣了,這種苦難來的時候我們不感覺得很苦;平常過的日子太舒服、太優越,一旦遇到災難就感到很痛苦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三0二集)  2011/2/25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02-039-0302



 
 

     《弘一大師講演集》裡,有一篇特別跟我們講釋迦牟尼佛的節儉,勸我們要學習。浪費是消福報,不是消罪業,福報消了,罪業增長了,節儉是消罪業、增福德。日常生活當中能省就要省,不要浪費。要記住科學家警告我們,這個地球上,就在不久的將來會有糧食危機,會有能源危機,會有水資源的危機,這些都是直接影響到我們生活。如果我們節儉,苦日子過慣了,這種苦難來的時候我們不感覺得很苦;平常過的日子太舒服、太優越,一旦遇到災難就感到很痛苦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三0二集)  2011/2/25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02-039-0302




 
 
第三種是「修行佛法」,修佛法要很長的時間,你沒有忍辱你修不成功。譬如一門深入、長時薰修,沒有忍辱的功夫你能做到嗎?《影塵回憶錄》上講的劉居士,一部《楞嚴經》讀八年,沒有長遠心、沒有恆心的人做不到!《楞嚴經》的分量很長,差不多相當於《法華經》,一天只能念一部。初念不熟,大概要七、八個小時,念得很熟了,一遍也得要四個小時,沒有恆心做不到,這就是忍辱。不但是讀經,念佛也一樣,這一句佛號看起來很容易、很簡單,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你能做到嗎?能做到的那是真念佛人,他真有感應。都攝六根簡單的講,放下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分別執著,那就是都攝六根,對這一句佛號不懷疑、不夾雜,念佛的時候沒有一個雜念,一聲佛號一聲心,聲聲佛號聲聲心,心口是一不是二。這種念法就是古人講的,你跟佛心心相印。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,你跟佛感應道交。念上個十年、八年,你得念佛三昧了,得念佛三昧就有冤親債主來找你超度,你一點頭他就超生了。為什麼?你真有功夫、真有功德,他得到你的加持,他就能往生極樂世界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三0二集)  2011/2/25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02-039-0302

 


 
 
修善根之後要靠忍辱成就,不能忍,你全都喪失掉了,佛法裡所謂「火燒功德林」,你所修積的功德,一發脾氣功德全沒有了,燒乾淨了。功德很不容易修成,所以一般人修的是福德,哪有功德!功德能了生死,福德不行。功德能幫助你得定、安住,無論做什麼事情,譬如你發心十年的時間專攻一部經這是定,沒有定力的話你做不到。念佛,人家三年就能往生,那要靠定力,沒有定力,念佛的時候胡思亂想。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了,那是你嚴重的障礙,你沒能放下;真正放下,萬事隨緣,有很好,沒有也好,不放在心上,心裡只有一尊阿彌陀佛,只有一句佛號。無論幹什麼事情不妨礙,念佛法門的殊勝就在此地,無論做什麼事情心地清淨,專心做工作,心裡頭一句阿彌陀佛,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不知道。有沒有例子?例子太多了,你細心一觀察你就知道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三0二集)  2011/2/25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02-039-0302

 


 
 
《戒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比丘常帶三分病」,那個病不是真的害病,那個病是講病苦,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至少要有三分苦警惕自己,這就是今天講的憂患意識,不能沒有。天天講享受,災難來了你怎麼辦?安樂的時候要想到苦難的時候,這就叫常帶三分苦。人活在世間應該如是,統治國家的人他也不例外,天下太平、安定的時候要想到災難,要想到戰爭,不能掉以輕心。所以創業艱難,守成更難,創業的成果你能守得住嗎?這個事業能傳得下去嗎?不是容易事情。今天我們得力於科技的發達,比倓老法師那個時代殊勝太多了,倓老晚年住在香港,圓寂在香港,常常講經,聽眾也不過就一百人左右。香港人忙著賺錢,所以很少聽經,我在香港講經的時間很長,我了解那邊環境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三0二集)  2011/2/25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02-039-0302


 

 
 
  香港人聽經很挑剔的,你講得不好他不來聽,不來聽還罷了,找麻煩,講完之後提出幾個問題來問你,你答不上來的時候當面給你難看,這麼一個環境。我原先不知道,知道了不敢到香港去,到了香港之後,暢懷法師告訴我香港佛教講經的這環境,他對我提出警告。我那個時候去香港講經五十歲,一九七七年,我們從台灣過去。他說:法師,你算是年輕一輩的,你也不出名,沒人知道你,這個地方的聽眾有一些找麻煩的人,你得要小心,這些人都是知識分子,對佛法有研究,不是外行。我去講《楞嚴經》,這是一部大經,也是大家所喜愛的經。當時香港還有個首楞嚴王,海仁法師,九十多歲了,我去看他見一次面,好像兩年之後他就往生了,一生專攻《楞嚴》、專講《楞嚴》,《楞嚴經》專家。我到那裡去講《楞嚴經》。這個老和尚一生只有六個徒弟,跟他學的,這六個徒弟都很了不起。老和尚收徒弟的標準是要背《楞嚴經》,不但背經文,還得背註解。他選的註解也奇怪,他選的是蕅益大師的《楞嚴經文句》,連經連註都要背,不能背的他不收你,所以他的學生只有六個人,門檻高!這是個好老師,真是名師出高徒。他的學生當中有三個人跟我很熟。好在我那次,第一次離開台灣,算是在國外講經,講了四個月還沒有遇到困難。這些人也常來聽我講經,沒找麻煩,而且還請我吃過一次飯,大家談談《楞嚴經》裡面幾個問題,很不容易。像這種情形講經不容易!我們相信問難的人有,會常常遇到,自己如果對經教不熟悉,沒有真正學習的那點小功夫,你就不容易招架。所以頭一個就是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你要把心真的安住在這上面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三0二集)  2011/2/25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02-039-030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