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9月13日 星期五

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二八六集) A


「不計眾苦,少欲知足」,這兩句是經文。下面是念老的註解,「計者,計較執著也」。佛經裡面常常用這個字,就是我們所說的計較,佛法說執著,執著就是計較,所以斤斤計較,嚴重的執著。苦,這不計眾苦,「苦者,《佛地經五》曰:逼惱身心名苦」。用現在的說法就是壓力,精神的壓力、物質環境的壓力,這就叫苦。「眾苦者」,這是苦多,苦太多了,佛經把它分類,有內苦、有外苦,內就是身體,外就是你的環境,給你壓力。「三苦」是佛學專有的名詞,它把苦分為三大類,下面這個苦字是名詞,「苦苦,壞苦,行苦」,上面這個字是動詞。屬於身心苦惱這一類的苦,稱為苦苦。苦苦裡面又分為八種,生、老、病、死,這是苦苦,環境上有求不得苦、有怨憎會苦。冤家對頭,不喜歡的東西,不願意看到、不願意聽到,偏偏叫你常常看常常聽,這一類叫怨憎會;愛別離,喜歡,喜歡的人、喜歡的事希望常常能在一起,偏偏要離開,叫愛別離苦,這都是屬於環境上的苦。另外一種叫五陰熾盛苦,這個五陰內外都有,色受想行識。色是物質,包括身體,身體有病痛,這都是身苦;精神,受想行識,你的感受、你的念頭。這些苦它永遠不離開你,一切時、一切處都會遇到,它不會終止,這叫行苦。最後一個識,識就是你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。所以合起來八種苦,佛經上常講「人生在世,八苦交煎」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二八六集)  2011/2/17

 


 

極樂世界,《無量壽經》上所說的,美好到極處!什麼原因?這個世界裡的居民一個惡念都沒有,一個雜念都沒有,原因在此地。有因必有果,所以它這個世界裡頭美好,這世界裡頭找不到一點缺陷。明白這個道理,我們這個世界如果人都覺悟了,都回歸自性,也像極樂世界一樣,沒有一個雜念,沒有一個惡念,我們這個世界跟極樂世界就沒有兩樣。由此可知,在這個太空當中,每一個星球都可能變成極樂世界,每一個星球也可能變成娑婆穢土,跟我們現在這樣子一樣,在人心的覺與迷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二八六集)  2011/2/17




 

佛菩薩慈悲,應化在世間幫助我們覺悟,救濟貧苦。佛經上常說。那個貧不是物質生活,物質生活貧苦無所謂,知識的貧苦那才是真正大的問題。所以佛救濟貧苦用什麼?用教學,幫助你認知宇宙人生的真相,你真正認識了,念頭一改變,你的環境就轉了。一個人覺悟,一個人轉變;一家人覺悟,你一家人轉變;你這一個地區的人覺悟,這個地區就改變了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
以前我們是在聖賢典籍,經本上找到這些理論、這些方法,我們自己依教修行。「修行」兩個字也要搞清楚,修是修正,行是行為,我們很多想法、看法錯了,說法、做法也錯了,把這些行為修正過來,標準是聖賢的教誨。確實我們自己改變了,真的離苦得樂了,也就是對於苦樂不再計較、不再執著,什麼都好,沒有一樣不好,真好、真快樂,順境逆境、善緣惡緣沒有一樣不好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二八六集)  2011/2/17

 
 

 

「《遺教經》云:少欲之人,則無諂曲以求人意。」諂曲是委曲巴結別人。欲望多的人他多求,他會有這種不好的心態,少欲之人不會,為什麼?無求於人,於人無爭、於世無求。處事待人接物有誠敬心,有彼此互相關照的心,有敬愛的心,有互助合作這個觀念,這些都是人的本性,不教都有。在一般童子,你看小孩,他們在一起玩耍你就能看到。現在問題嚴重。我這個年齡,童年住在鄉村,小朋友在一起玩,沒人教,都會互相關懷、互相照顧,這一點不假,鄰居、鄰村的小朋友都跟兄弟姐妹沒什麼兩樣。現在問題出來了,這問題原因是什麼?原因是小朋友被電視教壞了;上了小學,六、七歲上小學,上小學就看電腦,所以被網路教壞了。很小在一起他就有壞點子,他有壞心眼,要想佔別人便宜,想控制人,奪取別人所愛的。這是社會動亂的根本原因。二十年後這些小孩長大了,在社會服務,社會會成什麼樣的社會,我們能想像得到。如果現在不回頭,不去把老祖宗東西找回來,真的,就像外國人所說的世界末日,末日無法倖免。我們這才真正省悟過來,明白了,幾千年社會的安定和諧是老祖宗們所教出來的。他們身行言教,教我們倫理,倫理是教我們懂得人與人的關係,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、與動植物的關係、與天地鬼神的關係、與山河大地的關係,這屬於倫理。關係搞清楚了,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應對,這是道德,要遵守道德的規律。五常、四維、八德,這是道德的規律。還要懂得因果的道理,善因善果,惡因惡報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二八六集)  2011/2/17

 


 

少欲之人,不但對人、對事、對物沒有絲毫委曲的心態,「亦復不為諸根所牽」,諸根就是講眼耳鼻舌身意,不受它的影響。眼見色,見色性,他不是見色塵,為什麼?他沒有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;有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他見的叫色塵。這個色是什麼?會染污他,眼見色他會生七情五欲,耳聞聲、鼻嗅香、舌嘗味都會引起煩惱,會引起七情五欲。真正少欲知足的人不會,不會再被外面境界干擾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二八六集)  2011/2/17

 


 
 
 「行少欲者,心則坦然無所憂畏,觸事有餘,常無不足。」這《遺教經》,說真正能夠少欲的人,心地坦然、清淨,沒有憂畏,憂慮、畏懼的沒有。觸事有餘,是說他的智慧能力都會處理得非常妥善。六道眾生在一生當中,所有的際遇都有因果關係,這個因果關係總的來說還是不外乎四種,報恩、報怨、討債、還債,所以處理是真有智慧,完全了解。無論是順境是逆境都歡喜承受,善緣惡緣都能用智慧去化解,以慈悲心幫助一切眾生,以智慧心成就自己的道業。走的是哪一條路?成佛之道,選擇這條道路。成佛之道,最容易走的,最穩當、最直捷、最快速的,無過於念佛往生極樂世界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二八六集)  2011/2/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