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7月10日 星期五

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四0七集)


關鍵,還是章嘉大師說得簡單扼要,看破、放下。特別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,這個時代如果頭腦稍微冷靜一點容易看破。你不能不看破,你不看破你的麻煩就大了,為什麼?你出不了六道輪迴,這是大事。過去生中生生世世,我們肯定遇到過佛法,肯定在佛法裡面有修行,沒成功,沒能往生。我們跟淨土有緣,有很深的緣,這一生又遇到了。如果這一生再不能看破,那還要搞輪迴,李老師說的,還得長劫輪迴,不是短時間,很辛苦!如果我們覺悟,知道了,不想再搞了,那就得真幹。抓住佛經講的幾個綱領,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就行了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四0七集)  2011/5/11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9-0407




 
 
六百卷《大般若》跟我們講的,我總結十二個字,佛說二十二年,說什麼?「一切法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。這個意思就是對一切法都要看破,不要放在心上,放在心上錯了。一切法可以受用,不能控制,不能佔有,有控制的念頭,錯了,造業;有佔有的念頭也造業,連身都不能佔有。

世出世間聖人都警告我們,人命無常,你能知道明天還能活在人間嗎?天災人禍很多!死於非命的人每天有多少人?這就是屬於意外災害的,網路上看看這些數字,太可怕了。這是警告我們,我們聽到這些信息,看到這些畫面,要警覺,無常。對身都放下,你智慧就會生起來;念念老為這個身體,你墮在煩惱之中,你沒有解脫出來。所以學佛頭一個要曉得,這身不是我。真明白了,再不執著了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四0七集)  2011/5/11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9-0407

 


 
 
「又《心地觀經》云:法寶猶如智慧利劍,割斷生死,離繫縛故。」法寶是佛、祖師傳下來的一切經論,經論幫助我們、啟發我們智慧現前。我們如果沒有經論的啟示,智慧永遠不能現前。實在講,我們得到這些經論還要有善知識引導,沒有善知識我們看不懂。讀經好事,也能開智慧,但是讀不下去,厭煩。意思不懂,天天去念,枯燥無味。念上幾年,愈念愈煩躁,最後都把它拋開,甚至於去學其他宗教了,這個事情常有。所以善知識比什麼都重要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四0七集)  2011/5/11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9-0407


 

 

我們自己修學得非常非常辛苦,那麼下一代?苦還是要叫他受,如果供養太優越,人就會懶散懈怠。釋迦牟尼佛帶這些弟子,所謂比丘常帶三分病,那個病是什麼?苦,以苦為師。物質生活上苦一點,你對這個世間你才能放下,你才不至於留戀。所以釋迦牟尼佛不蓋寺廟,過游牧生活,晚上走到哪裡就地就可以睡覺。他們出生是在熱帶地區,所以生活很簡單,三衣一缽就夠了。那個地方沒冬天,晚上睡覺地上鋪一個墊,那就一塊布鋪在地上,佛經裡稱為臥具。現在,現在把它鋪到拜墊上拜佛,在以前那不是拜佛的,是睡覺的時候再墊在底下的。上面蓋的叫三衣,三件衣服。這就是一個衣,三件這個衣,就行了,他生活就能過得去了,叫三衣一缽。清苦一點好!對世間沒有留戀,出苦的心堅定。生活過得太好,留戀。寺廟蓋得富麗堂皇,那不是修行,那叫每個人住在那裡,不但貪戀,而且還鬥爭,每個人都想霸佔道場,都想控制,都想佔有。那就全造的是輪迴業,不但是輪迴業,地獄業,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四0七集)  2011/5/11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9-0407

 


 
 
  真正有人跟我們學習,發心跟我們學習的,生活簡單,不能日中一食,晚餐也要斷掉,要減食。在過去寺院叢林,國家建的,大富長者他們建的。寺院裡面的生活,晚上是不吃東西的,中午這一餐正餐,早餐吃一點東西,一個菜,沒有兩個菜。我出家那個時候,六十年前,台灣的寺廟生活很清苦,寺廟裡不拘人多少,吃飯的時候都是過堂,一個菜、一個湯。這個菜多少?每個人盛菜那個,就是我們現在裝醬油的那個碟子,就那麼大,一點點。我到寺廟裡去講經那是客人,給我一個碟子大一點,大不到好多,現在講小碟。生活確實是清苦。為什麼出家?為修行,為了生死,在台灣的時候淨土宗比較盛,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他不是為別的。所以在今天這個社會,印光大師有遠見,真的是祖師,建道場建小茅蓬,別建大廟。這種小茅蓬,人家不要的,送人他都不要,他瞧不起你,你就能安心辦道。生活簡單,看你這麼苦,他不來了。誰來?真正想修行的人要來,願意來,想生活過得舒適一點他不來,他說你這太苦了。我們接引要接引什麼樣的人不能不知道,這個都需要智慧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四0七集)  2011/5/11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9-0407


 

 
 
智慧是幫助我們了生死、出三界的。《心地觀經》裡講,法寶是智慧利劍。現在印刷術發達,《大藏經》很容易你就得到。實在說,在我們今天佛教是落難,這遇到大災難,我們能不能深入經藏?不可能,沒有那麼多的時間。所以一定要知道佛菩薩慈悲的教誨,教導我們一門深入、長時薰修。在今天這個時代,一代、二代要用這個方法救佛教,就是一門深入。戒律的根紮好,文字這把鑰匙拿到,然後再學習教學。要提倡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。要幫助他得定,開智慧,他會終身感激你。你這種指導收時效了,一部經通他開智慧就通了,不是大徹大悟,大徹大悟他見性,他成佛了,他世出世間法全通了,沒到那個境界,我們講大悟,這是決定可能的。大悟是什麼境界?能通一宗,就是與我所學的這類東西會貫通,不學就通了。你說我學《無量壽經》,《阿彌陀經》、《觀無量經》沒學過,你一看自然就通了,也就是跟淨土宗有關的一看就通。這是當年李老師教給我的,上根利智開智慧、通教理,那就全通了。不是上上根人,上中人不得已而求其次,你要通教義。教義就是什麼?一宗,我們淨土宗的東西可以通。淨土宗的東西通了,其他宗派也能觸類旁通。我們自己真的得度了,也就是真正有往生的把握,其他東西通與不通沒關係,我想學,到極樂世界再學,我不在這個地方耽誤我的工夫,浪費我的時間。有緣分,有年輕人跟我們學,盡量培植他,盡量幫助他,後繼有人,佛法就不會斷滅,正法才能久住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四0七集)  2011/5/11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9-0407

 


 

我們要怎樣才能得到佛力加持?佛力加持是平等的、是普遍的,也就是說,我們能夠接受多少。那就是印光大師的話,我常念給大家聽的,一分誠敬你就接受一分,你得到阿彌陀佛加持的一分利益,你十分誠敬你就得到十分,你百分誠敬你就得到百分,千分誠敬就得到千分,萬分誠敬你就得到萬分。這就是從一地到八地,不一樣!現在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,誠敬心最難,真發不出來。發不出來有一個辦法,多讀大乘。為什麼發不出來?我們對大乘認識得太少,對佛菩薩的恭敬心生不起來。大乘念久了,你才曉得佛菩薩太偉大,佛菩薩太慈悲,佛菩薩無量的智慧、無比的神通,真正是熱愛一切眾生,全心全力幫助一切眾生、成就一切眾生,眾生可憐無知,不聽話。這也不能怪大家,為什麼?我們從小沒有養成尊敬祖先、尊敬老師的習慣,沒養成。

我很幸運,生長在農村,小時候父母還教,城裡面的人不教了,都疏忽了。鄉下,我們那個鄉下是沾桐城派的光,廬江、舒城、桐城,這個地盤是明清桐城派的發源地,所以文風很盛,農村裡面的小孩都念書。都用祠堂做學校,因為祠堂都空著,只有春秋祭祀,一年就是兩次祭祖,平常都是空著,沒用,用這個地方辦學。私塾的老師、父母還都認真教導,老師教我們孝順父母,講孝親這些故事給我們聽,父母教我們尊師重道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四0七集)  2011/5/11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9-0407

 


 

方東美先生所說的,六十年前的話,現在學校,先生不像先生,學生不像學生。大家在混,先生混鐘點費過日子,學生混文憑。教育失敗了,失敗的根要找到,要知道。你說從前那個時代,那個舊社會是落伍的,落伍的人都懂規矩,落伍的教育出人才,真正出好人。現在先進的人不孝父母、不敬師長,對於工作沒有盡忠職守,沒有;不但聖賢沒有了,好人都沒有了。舊社會跟新社會這種現象值得我們深思,去考察,我們將來這個路怎麼走法,這是大問題。中國這幾千年來,老祖宗教我們都是求智慧,修養品德,修學智慧,讀書為這個。學校教學的宗旨,讀書志在聖賢。現在學校教育的宗旨是在謀生,學成之後將來在社會上可以賺錢,以這個為目的,跟從前完全相反。很多人問我,我贊成過去的社會,我懷念過去的社會。過去的社會國泰民安,社會安定,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,真正是互相關懷、互助合作,社會像一家人一樣。人是教得好,人也會教壞,就看你怎麼教法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四0七集)  2011/5/11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9-0407




 
 
觀音菩薩手上拿著金剛台,七寶池裡蓮花當中的蓮台,與大勢至菩薩,到這個往生人的面前,接他。阿彌陀佛放大光明,這是佛光注照,照著這個往生的人。佛光照是加持,把他修行的功夫馬上就提升一倍。我們功夫不夠,我們連功夫成片也沒有到,肯定把我們提升到功夫成片。功夫成片是什麼?煩惱全伏住,不再起煩惱。煩惱沒斷,伏住了,這是佛的威神幫助我們。如果已經得功夫成片的,佛光一照就變成事一心不亂,生方便有餘土。如果已經念到事一心不亂,佛光一照就變成理一心不亂,佛來接引你,你到哪裡去?到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。佛光一照,功夫就提升一倍。所以玄奘大師翻譯的《彌陀經》,經文是「一心繫念」,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是「一心不亂」,一心繫念跟梵文的原文一樣,一心不亂就不一樣了。我們現在明白,羅什大師翻譯沒錯,是你功夫成片往生,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放光一照,把你提升到一心不亂,沒翻錯。

諸菩薩眾授手歡迎,打招呼,來迎接你。「觀世音、大勢至,與無數菩薩,讚歎行者,勸進其心。」這是講往生的狀況,我們讀了之後要一心爭取,臨終的時候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心不顛倒。我們一生所希求的就是希求這個東西,其他的都不要,全放下!「行者見已,歡喜踊躍」,就是往生的人見到這個境界無量的歡喜。「自見其身乘金剛臺」,觀世音菩薩把金剛台給他,他自己就看到自己也是自自然然的就上了金剛台。坐在金剛台上,「隨從佛後,如彈指頃往生彼國」。極樂世界在哪裡?就在當下,這一彈指的時間,已經在極樂世界了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四0七集)  2011/5/11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9-040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