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11月10日 星期日

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三0七集)


佛陀跟孔子一生節儉,用現在人的話,就是一絲毫都不浪費,教人要惜福。修福固然重要,惜福比修福更重要。你修的那一點小福報,平常都享盡了,不懂得惜福,到災難現前你怎麼辦?你後悔莫及!能節省的盡量節省,該用的用,不該用的就要節省。尤其將來,科學家警告我們,將來會有糧食危機、會有能源危機、會有水資源危機,還會有金融危機。全球性的大災難,我們如何應對?念佛是總方向、總樞紐,可是細行至少要學孔子的溫良恭儉讓,這是德行。待人要溫和,姿勢要低一點,要善良、要謙虛、要節儉、要禮讓,不要爭,要學讓。普賢菩薩十願裡面的德,你們想想看,細心去想想,每一條裡頭都具足溫良恭儉讓,從「禮敬諸佛」到「普皆迴向」,願願都具足。不具足這個德行,你怎麼能修無量無邊種種功德?十大願王是讓你成就無量無邊種種功德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三0七集)  2011/2/28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02-039-0307


 

 
 
我能往生,我所認識的這些有緣人,他無論在哪一道,我都能看見,無論在哪一道我都能聽得到。為什麼?沒有障礙,你得自在了。他什麼時候緣成熟,你也很清楚。緣不成熟,你跟他接觸沒用處,只有給他添麻煩,不會給他添好處的,只有添情執、添煩惱。緣成熟就不一樣,你所說的,他相信,他能接受,他能依教奉行。緣的成熟有淺深不一樣,不是一生一世就幫助他成就的,不是的,有些要經過很多世。就像小孩念書一樣,他念小學,把他提升到中學,中學提升到大學,大學提升到研究所,到最後他才能證果。佛菩薩照顧眾生,生生世世不相捨離,你說這個恩多大!但是世間人健忘,確確實實忘恩負義。佛菩薩無盡的慈悲,你對他忘恩負義,他還是照顧你,這真難!不是忘恩負義他不理你,不是,永遠照顧你。你要問為什麼?他清楚,他知道你有佛性,他知道你有真心,你是一時糊塗、一時迷惑,做錯了事情,招惹的惡報。惡報受盡了,良心發現;良心要不發現,你在惡道裡永遠出不來。你說幾時你能夠離開惡道?幾時良心發現就出來了。良心發現,承認自己錯了,還不承認的這良心沒發現,還得繼續受苦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三0七集)  2011/2/28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02-039-0307


 

 
 
諸佛隨宜說法,意趣難解,為什麼?「我以無數方便,種種因緣,譬喻言辭,演說諸法。」你看這幾句,無數方便,這是感應!眾生有感,他就有應,眾生無數的感,他就有無數的應。種種因緣,不是一個,譬喻言辭,演說諸法。「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」,換句話說,你不能用分別執著,你不能用思量,你才能解如來所說真實義。你只要用思想、用分別,你所解的都是你自己的意思,不是佛的意思。因為佛沒有意思,你怎麼能解?佛沒有意思,眾生有意思。眾生也沒有意思就入佛境界了,他一聽就懂,就證入,就成佛了,這是真的。惠能大師在五祖丈室裡面,聽五祖講《金剛經》大意,他是個老實人,他沒有思量,他沒有分別,他也沒有起心動念,他一聽就懂了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他成佛了。為什麼?他不用思量,他沒有分別,他沒有執著,這個方法聽經,一聽就成佛了。

由此可知,五祖會下的人不少,也有幾千人,天天聽他老人家講開示,沒有一個開悟的,包括神秀和尚。五祖叫他作一首偈子,他想了半天,那是什麼?那用思量、用分別,所以他那個偈子不行,五祖的衣缽不傳給他。惠能大師一聽這個偈子,這個偈子不妥當,一聽就知道,把他的偈子改了,「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台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他把它改了,把他那首偈子否定掉了。這就是說明,惠能大師的心是清淨平等覺,別人的心不清淨、不平等,也沒有覺悟,就是這麼個道理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三0七集)  2011/2/28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02-039-0307




 

為什麼能大師聽五祖一說法就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?他沒分別沒執著、沒起心沒動念,本事就在此地。誰能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那個六根都放光,《楞嚴經》上說的「六根門頭放光動地」。你看也好、聽也好,你接觸也好,立刻開悟。宇宙人生的真相在哪裡?就在眼前,不在別的地方,沒離開你。你要開悟實在講很簡單,放下就是。

  我初學佛的時候,第一次見章嘉大師,向他老人家提出這個問題。他告訴我:看破、放下。我還是業障重,不是像惠能,像惠能不是馬上就開悟了嗎?業障重,聽到這兩句話,好像懂,又好像不懂。他真的沒有欺騙我,你看第一天,佛門叫和盤托出,一絲毫沒有保留,就把祕訣告訴我了。我們在學佛六十年當中長時間的薰習,完全體會到了。這一生大徹大悟,就是徹底放下難,但是往生極樂世界有把握!只要放下分別執著就可以了,極樂世界就有分。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三0七集)  2011/2/28  澳洲淨宗學院  檔名:02-039-030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