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自謙曰恭,尊人之德曰敬」。這是先解釋恭敬這兩個字的意思,世出世間一切法,我們想學、想修、想有成就,這兩句話是關鍵。我們真正能把這八個字做到,世出世法修學沒有不成就的。換句話說,我們學習一切不能成就,沒有結果,問題就缺在這兩句上,不懂得恭敬,不知道奉事,問題就出在這裡。這八個字做好,社會和諧,世界大同;這兩句話沒有了,社會肯定是動亂,居住環境肯定是災變頻繁。所以這兩句話太重要,我們不能不認真學習。頭一個學謙虛,沒有謙虛就是傲慢,傲慢是嚴重的煩惱,障礙德行、障礙學習。不但不能成就功德,它是最容易破壞功德的,一切功德不能成就,問題就出在這裡,所以謙虛比什麼都重要。孔子五德,學生對老師看法,都承認我們老師有五德:溫良恭儉讓,老師溫和、善良、恭敬就是自謙、節儉、忍讓,這是聖賢普遍都具足的,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具足。由此可知,這五德是自性裡頭本有的,見性全都顯示出來了。學習真正覺悟的人,這個五德不能像聖賢那樣圓滿的顯示,應該在日常生活當中都能看得到,他都表現出來了。人有沒有德,一看就明白,謙不謙虛?對一切人事物有沒有恭敬心?
文摘恭錄 — 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二九二集) 2011/2/20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:02-039-0292
印祖講的,十分誠敬你得十分利益。你讀經、你聽教,聽教是我們聽講學、聽分享,這些對我們都是一種教育,這叫聽教,真受其利。如果沒有恭敬心,你聽得再多、念得再勤,得不到利益,聽是耳邊風,讀是心不在焉,怎麼會有成就?由此可知,心在散亂的時候不要去讀經,不要去聽講,為什麼?得不到利益。這個時候應該怎樣?應該走到沒有人的地方,安靜的地方去念佛。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,對你有好處,心定下來了,再去讀經、再去聽教會開悟。為什麼有人聽讀他開悟了,有些人聽一輩子、念一輩子,都糊裡糊塗不開悟?道理都在此地不能不知道。
文摘恭錄 — 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二九二集) 2011/2/20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:02-039-0292
「《法華經嘉祥疏二》云:謙遜畏難為恭,推其智德為敬」。首先講到謙德,這是性德,古人有一句話說,「學問深時意氣平」,說明愈是有學問、愈是有德行的人,愈謙虛、愈能夠禮讓。確實他放下一切對立,放下一切競爭,放下一切矛盾、衝突,這些東西在他心裡面找不到,他的心裡一片慈悲。一片和睦、一片慈悲,這是自性裡頭本有的,不是外頭的,從外面學不到的。佛菩薩、聖賢人做出榜樣給我們看,苦口婆心的講給我們聽,啟發我們自己的性德。我們學會了,是不是跟他學的?不是的,自己性德流出來了。他們以善巧方便把我們自己的性德引出來,幫助我們把障礙排除。實際上排除障礙,他們把他自己怎樣排除障礙的經驗、方法、效果告訴我們,他的幫助到此為止,我們明白、知道了,自己依照這個方法去做,真的也能把自己的障礙化解,障礙除掉,性德就透出來。所以這些老師、這些善友幫助我們,他有沒有覺得他有功勞?沒有。為什麼?因為障礙是你自己放下的,你自己性德自然透出來的,與他毫不相干,他怎麼能居功!他看到歡喜,他的性德流露出來了,你也流露出來了;他破迷開悟,看到你也破迷開悟了,歡喜,志同道合。
文摘恭錄 — 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二九二集) 2011/2/20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:02-039-0292
所以這些老師、這些善友幫助我們,他有沒有覺得他有功勞?沒有。為什麼?因為障礙是你自己放下的,你自己性德自然透出來的,與他毫不相干,他怎麼能居功!他看到歡喜,他的性德流露出來了,你也流露出來了;他破迷開悟,看到你也破迷開悟了,歡喜,志同道合。
不居功,恭敬就透出來;居功,我做了多少好事,我度了多少人,傲慢就起來了。看到別人做得比我多、做得比我好的,嫉妒心就生起來,這樣的學習,他的果報是走向反方向,不是走成佛之道,他走向墮落之道。他自己不知道,只看到眼前,沒有看到以後,也就是說來生後世他沒看到,這就是佛法講愚痴,沒智慧。有智慧人有前後眼,智慧的人能看到過去、能看到未來。我們智慧沒開怎麼辦?讀歷史,看過去,吸取過去的那些經驗。眼前的現象看到了,可以能夠判斷預測未來,這樣的人也算不錯。我們這一生的經驗不夠用,幾十年當中所見所聞不能幫助我們解決現前問題,所以我們要借重老祖宗的經驗、老祖宗的智慧那就是讀書。
文摘恭錄 — 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二九二集) 2011/2/20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:02-039-0292
我們這一生的經驗不夠用,幾十年當中所見所聞不能幫助我們解決現前問題,所以我們要借重老祖宗的經驗、老祖宗的智慧那就是讀書。
中國的典籍對這個世界貢獻非常之大,這什麼道理?中國用的方法太巧妙,這個方法就是語、文分開。傳遞給後人信息的用文言文,文言文是永恆不變,又不難學。你學會文言文,中國古籍記載的四千五百年,這些典籍裡面所記載的智慧、理念、方法、經驗、效果,是你在人生解決問題上最豐富的資料,你不能不讀。尤其像《群書治要》這一類的,把你解決問題迫切需要的這些資料,從這些古籍裡一條一條抄出來,聚集在一起。你不必用很多時間去看書,在這一本書裡頭,你所需要的全部都在裡面,多方便,多有價值。
文摘恭錄 — 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二九二集) 2011/2/20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:02-039-0292
「佛陀所說之教法,法寶也」。我們今天所讀到的、所看到的,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當年在世,教學四十九年所留下來的,這些教法用文字記錄下來,編成書本留給後世,在中國稱為《大藏經》。這裡面的內容,不但包括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經,還包括這兩千年來在中國祖師大德學習的心得報告,有經論的註解,有與我們分享的論文,這都是法寶。佛教傳到中國兩千年了,歷史上記載的,正式是國家派特使到西域去迎請,皇帝派特使請他們到中國來的,東漢永平十年,公元六十七年。到現在我們算是西元,也就是公元六十七年到二0六七年滿兩千年。這兩千年來,中國人依照佛法修學的,成就的人很多,我們在講席當中跟同學們分享,我們估計沒有精確數字來統計,估計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宗門、教下合起來,我們有理由相信超過三千人以上。這是寶!這些人是有緣人,所謂有緣人,遇到佛法了,抓住這個機會,鍥而不捨,依教奉行都成就了。
文摘恭錄 — 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二九二集) 2011/2/20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:02-039-0292
所謂有緣人,遇到佛法了,抓住這個機會,鍥而不捨,依教奉行都成就了。
那個不成就的人呢?毛病還是沒放下自己的煩惱習氣,自以為是,自以為聰明,不肯依教奉行。知道這個好,也想學習,但是沒有依照它的方法、它的程序,所以一生空過了。方法很簡單,跟中國老祖宗講的是一樣的,中國人代代相傳的「專」,就這一個字,教、學都要專,專就能成就。為什麼?專心是定的,不專,心是動的、心是亂的,專心就是定的。
文摘恭錄 — 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二九二集) 2011/2/20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:02-039-0292
中國人代代相傳的「專」,就這一個字,教、學都要專,專就能成就。為什麼?專心是定的,不專,心是動的、心是亂的,專心就是定的。
所以世出世間法成就,決定離不開戒定慧這三個原則,這三個原則在佛法裡面說,不只是釋迦牟尼佛教的,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,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如來的成就,都是依戒定慧。戒是什麼?守法,一定要遵守這方法。定,你心是定的,不是散亂的,散亂心不會成就。學習的目的是什麼?開智慧,定就能開智慧,不定生煩惱。佛在這上用個比喻用得好,比喻水,水不定它起波浪,起波浪它照不見;如果它水是平的,像一面鏡子一樣,外面這些景觀全照在裡頭,清清楚楚。所以佛把心比喻水,水要清,不能染污,水要定,不能動,就是心要清淨,心不能動搖。一門心是定的,兩門、三門心就波動,你就開不了智慧。這是中國古聖先賢教誨、佛菩薩教誨的最重要的一個原理原則,你不能不遵守。
文摘恭錄 — 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二九二集) 2011/2/20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:02-039-0292
一門心是定的,兩門、三門心就波動,你就開不了智慧。這是中國古聖先賢教誨、佛菩薩教誨的最重要的一個原理原則,你不能不遵守。
你不遵守,你試試看,你能不能想出一個更好的辦法超過佛陀的教誨?包括今天所講的科學方法,沒有辦法,實在找不出第二個辦法。所以,大乘教裡面提出一門深入、長時薰修。可是諸位一定要知道,智慧開了之後就有個效果發生,什麼效果?叫觸類旁通。觸是你接觸,你一接觸你就通達,不需要學你就明瞭、就通達。為什麼?因為一切法是自性變現的,你見了性,你能通一切法之性,就全明白、全通達了。我們學習就是希望對世出世間法全部都通達,像佛菩薩一樣,佛菩薩怎麼學的?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這樣學出來的。我們不相信,這一下手就廣學多聞,那就完了,害死你了。
文摘恭錄 — 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二九二集) 2011/2/20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:02-039-0292
佛門教學有目標,不是沒有目標,有方向,你要問從哪裡下手?就這兩句話,你信不信?「恭敬三寶,奉事師長」。師長沒開悟,五戒十善師長沒做到,我要不要恭敬他?我要不要奉事他?智者大師說過一句名言很值得我們深深反省的,他說「能說不能行」,這個講經的法師他能說,他自己沒做到,但是他所說的沒有違背佛陀的意思。也就是李老師教我們這批學生,我們沒做到,想做,煩惱習氣太重,做不到,怎麼敢講經?老師教我們的方法,講古人的註解,註解沒講錯,註錯了他負責任,我不負責任。
我們這一次學習《無量壽經》,我們的老師是誰?黃念祖老居士,我完全依他的註解。我們自己在學習,講台上跟同學們在一起分享,他是我們的老師;別搞錯了,我不是老師,我是助教。我講《華嚴經》,我依清涼大師的註疏,《疏鈔》,老師是清涼大師。我講《阿彌陀經》,依蓮池大師的《疏鈔》,老師是蓮池;依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,老師是蕅益大師。我們從來不敢以老師的身分在講台上,早年我常常說,老師在哪裡?老師在台下,你們坐在下面的人都是我的老師,我是學生。我學生在這裡做學習報告,請老師指教,請老師教誨。我這一生學出來,在台上是學生,台下是我的監學,是我的老師,你們督促我用功;你不督促,我就懈怠、懶散了,永遠是這樣的心態。八十五歲,我天天讀念老的註解,我一天要用四個小時,很用功查字典、查參考資料,八十五歲在做學生沒休息。為誰?為自己、也為大家,這個註解太好了,能拯救現前的社會,能拯救末法九千年苦難眾生。
文摘恭錄 — 淨土大經解演義 (第二九二集) 2011/2/20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:02-039-029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