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10月31日 星期六

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五一八集)

 

  

『無得疑悔,自為過咎』,他不懷疑,他不後悔。如果懷疑、後悔,那自己就造業障,就有過失,這個過失就是會墮到疑城。無得疑悔,自為過咎。「悔者,《大乘義章》曰:追返名悔」,已經做的事情他後悔了。這個裡面有善有惡,造作的惡事他後悔了,這是好事情;還有做的善事,做完之後他後悔,本來是一樁好事,一後悔,善就不圓滿了。譬如布施財,布施完之後後悔,布施財是好事情,這一後悔就打折扣了。打什麼折扣?財布施得財富,布施之後後悔他還是得財富,得來很困難,要很辛苦才賺到錢。歡喜布施出去之後沒有後悔,他賺錢很容易,這個不相同。你看有人賺錢賺得很辛苦,有人賺錢自然就來了。這什麼?都是布施,用心不一樣,這是舉這一個例子。諸位慢慢去想,境界廣大無邊際。「過者,罪也。咎者,惡也、災也。是勸大眾不應疑惑,自生災患,以免生彼邊地,受諸厄也」。這個厄是厄難,就是遭遇到困難,勸大眾不應該對阿彌陀佛、對極樂世界有任何的疑惑。這話講的都是真的,絕不是欺騙我們的,有疑悔真的是麻煩,我們在菩提道上就不是那麼一帆風順。舉出這個例子是真的,生彼邊地,後面會詳細給你介紹什麼叫邊地,你到底遇到哪些困難。

 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五一八集)  2011/7/27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9-0518

 

 

 

 

「《法華經》曰:漸漸修學,悉當成佛」。《法華經》上這兩句我們要記住,為什麼?這是我們的根性。頓超我們做不到,頓捨我們捨不了,漸漸修學、漸漸放下我們可以做。早年章嘉大師就是這樣教我,明白的告訴我。三個老師,三個老師沒見過面,但是給我講的是同樣的話,同樣的問題同樣的話,我能不信嗎?什麼話?你決定不能跟惠能學,惠能是天才,一步登天,你登不上天摔下來就粉身碎骨。李老師、章嘉大師、方東美三個人都是這樣教我,教我怎麼樣?要漸漸修學。像上樓一樣,惠能大師是一步就上去,那要本事。我們沒有這個本事,上樓梯,一層一層爬上去。這個方法,方老師告訴我,中等天分的人都能成就,只要你肯努力,能夠精進發憤,一定會有成就。惠能那個方法,理上講沒有問題,事上講絕對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。方老師告訴我,惠能之前沒見過,惠能以後也沒見過。漸漸修學,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的人有,《五燈會元》裡頭有一千七百個例子,他們就是漸漸修學,最後也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徹悟見性境界完全相同,跟惠能大師也相同,跟釋迦牟尼佛也相同。

 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五一八集)  2011/7/27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9-0518

 

 

 


這一品我們就學習到此地,我們看底下的第三十五品。後頭這幾句還是很重要,『如教奉行』,「表彌勒領解佛訓,決定遵行也」。『不敢有疑』,「表領受捨疑之勸」,請佛勸大家疑一定要放下,「不敢生疑。疑者乃萬惑之所由生,故應斷也。」疑的害非常嚴重,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,把疑斷掉。世間最可以相信的是佛的經典,但是佛的經典也有偽造的,有假的,那就不可靠。如何辨別真假?老師教我們一個方法,凡是收入《大藏經》的都沒有問題。為什麼?古時候這個經典,你的著作要入藏,那是大事,要經過當代高僧大德的審核,然後送到皇帝那邊去,皇帝批准才能入藏,如果有問題決定入不了藏。老師又告訴我,最好是古時候的《藏經》,看《藏經》目錄,因為現在人編的《藏經》就沒有這個標準。古人標準非常嚴格,取信於後代。中國最晚的這部《藏經》,經過這種檢驗的就是《龍藏》,乾隆時代,以後就沒有這麼嚴格了。所以老師告訴我,《龍藏》以前的可以相信。新的東西我們查查古時候《藏經》裡頭有沒有,有的時候跟它對照一下,如果裡面是真的,沒有錯誤,這個就可以相信。都是教我們斷疑生信。

 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五一八集)  2011/7/27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9-0518

 

 

 


  會集本,為什麼夏蓮居居士要重新會集?就是有疑。最早會集的是王龍舒,龍舒居士是舒城人,他的老家跟我老家很近,大概只有二十幾公里,不到三十公里,宋朝人,了不起,往生的時候站著走的。他的會集本,五種原譯本他看到四種,唐朝的《大寶積經》裡面的「無量壽會」這一部他沒有看到,所以他是四種原譯本的會集本,少了一種。而唐譯裡面確實有不少經的句子很重要,他都沒有看到,這是會集不完整,有缺陷。另外他也改了幾個字,這是很大的忌諱。當然他改的是沒有錯,讓我們更好懂,念得更順暢,但是這個例子不能開。開了這個例子,他可以改,後人覺得我也可以改,每個人都以為可以改的話,大家都改,這個書傳到後來就變質了,所以這是很大的忌諱。會集跟翻譯不一樣,翻譯可以自己用什麼字去選擇,會集不行,會集必須要原文,一個字都不可以動,你不能改動它的,因為有這些問題在。但是王龍舒的會集本還是被收到《龍藏》裡面,而且蓮池大師註解《阿彌陀經疏鈔》引用《無量壽經》這個經文多半都是王龍舒的會集本。由於這麼多缺陷,清朝康熙年間,這是二百多年前,魏默深居士重新會集,會集的本子比龍舒的本子好,大概是文人的習氣,他也改動了字,這個印光大師有批評,決定不贊成隨便改字。他在五種原譯本裡面都看到了,取捨有問題,有一些很重要的他沒有取,漏掉了,有些不重要的他也寫得很多,這是個遺憾。因此夏蓮居居士不得不第三次來會集,這次會集把前面兩種會集的過失統統改正過來,所以變成一個完善的本子。

 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五一八集)  2011/7/27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9-0518

 

 

 

 

天人福報比我們大,智慧比我們高一點,三惡道沒有福報,福報不如我們,智慧也不一定比我們高多少,不過有一點報得的五通,五通能量並不很大,近一點的事情、小事他們都知道,重大的事情他們不曉得。所以孔子的態度,「敬鬼神而遠之」,這個態度是正確的。佛的態度也是如此,對鬼神恭不恭敬?恭敬。聽不聽鬼神的?不聽。鬼神向釋迦牟尼佛來學習,也皈依釋迦牟尼佛,拜佛為老師,聽經聞法,這都是很正常的現象。所以佛講經諸天鬼神都有,這些聽眾都有,我們看不見,佛看得見,佛有天眼,佛修過禪定,所以他看得見。佛弟子當中絕大多數都是證果的人,至少是須陀洹(初果),修學大乘的,十信位的菩薩,很多,十信位的菩薩有些比阿羅漢高,阿羅漢只等於第七信,八信、九信、十信,比阿羅漢高很多,何況還有大菩薩,菩薩摩訶薩,摩訶薩那是法身大士,那個位次就高了。像文殊、普賢這一類的人那是等覺菩薩,所以他們對這事情太清楚、太明瞭。但是佛的方法是教學,佛不用神通,佛用教學。

 

現在的社會感應、靈媒很多,有時候我們也接觸到,我們怎樣去應對?信息傳過來,我們看了,我們應對的方法就是一句阿彌陀佛。他教我們做的我們都不用他的,我們學釋迦牟尼佛講經化解災難,提升自己,念佛化解災難,提升自己,絕對正確,這是佛門弟子。

 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五一八集)  2011/7/27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9-0518

 

 

2020年10月30日 星期五

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五一七集)

 


「《淨名經》曰」,《維摩詰經》,「直心是道場」。道場是什麼意思?諸佛如來大道所在之處叫道場,古聖先賢行道之處稱之為道場。這個行道,生活是行道,他在哪個地方,那個地方就叫道場,不一定是指什麼寺廟庵堂,不是的。釋迦牟尼佛在世,沒有一棟建築,所以佛的道場在哪裡?他在哪裡,那個地方就是道場。他在那裡教化,他在那裡表演,言教的場所就是道場。這裡說得更好,直心是道場,這個人如果是直心,直心就是表裡一如,裡外相應,心跟口是一不是二,這就是道場,這個人所在之處這個地方就是道場。所以直心是體,深心是自受用,自受用叫法喜充滿,孔子所說的不亦悅乎,自受用。學而時習之,他把聖賢東西學到了,時習是什麼?全落實了,落實在生活上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快樂,不亦樂乎。在佛法稱為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,待人接物一團歡喜,至真無妄,誠意真心,多快樂!用誠意、用真心待一切人待一切物,沒有一絲毫虛偽,沒有一絲毫是假的。你說他的生活多充實,他的生活多美滿,他的生活才真正幸福,這個與地位與金錢毫不相關。地位很高,做到帝王,富有四海,他一點都不快樂。為什麼?人家跟他往來全是虛情假意,誰跟他是真心?我們從歷史上去看,有幾個帝王是不亦悅乎、法喜充滿?你找,找不到一個。這才曉得學之可貴,夫子講,學而時習之,不亦悅乎,學之可貴。學與富貴不相干,他可貴什麼?他就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,他一生真的快樂幸福。方東美先生所說的,人生最高的享受,真的是令人羨慕。

 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五一七集)  2011/7/27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9-0517

 

 

 

 

【人能自度。轉相拯濟。至心求願。積累善本。雖一世精進勤苦。須臾間耳。後生無量壽國。快樂無極。永拔生死之本。無復苦惱之患。壽千萬劫。自在隨意。】

 

  前面兩句,『人能自度』,才『轉相拯濟』,也就是說,必須是你自度,你然後才能幫助別人;你要不能自度,你就沒有能力幫助別人。我們看念老的註解。「上段顯生死輪轉,憂苦不絕,勸令出離,是為厭離娑婆。此段則勸求生淨土,即欣求極樂也。」這八個字,「厭離娑婆,欣求極樂」,是修淨土的人、求往生的人他不能少的條件。為什麼?這個世界你不肯捨離,你怎麼能往生?你要想往生,必須把這個世界全盤放下,沒有絲毫牽掛,你才能平平安安、穩穩當當的到極樂世界去,有絲毫的牽掛就去不了。真想通了,真搞明白了,你才肯下定這個決心。為什麼?娑婆世界住的很久,無量劫來都住在此地,一旦要走,好像真有難分難捨,有這個味道在。所以不是真搞清楚、真搞明白的時候,他捨不得。極樂世界是好,不錯,阿彌陀佛也很尊重他,能不能我再過幾天再去。這個念頭一生,這一生的機緣就錯過,下一次再遇到,不知道是哪一生哪一劫,太難講了。所以要有真實智慧,要有高度的警覺,我這一次遇到我不會放過,我寧願到極樂世界再回來。再回來是菩薩,不會迷惑了,你來往自在,想來就來,想去就去,這個世間人做不到。往生極樂世界就入了他的國籍,拿他的護照,遍法界虛空界通行無阻。我們娑婆世界的護照人家不承認,哪裡都去不了。所以真想通了,是應當要去。

 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五一七集)  2011/7/27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9-0517

 

2020年10月29日 星期四

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五一五集)

 

 

《安樂集》這段話說得好,「若能常修念佛三昧」,老實念佛,「能除貪瞋痴」,一定要把貪瞋痴慢疑念掉。「無問現在、過去、未來,一切諸障悉皆除也」,現在、過去、未來都不要去想它,只想阿彌陀佛,心裡只有阿彌陀佛,現在、過去、未來的災難都沒有了。「愚痴少智,心則狐疑。念佛除痴,疑情自斷。蓮池靈峰兩大師均云:佛號投於亂心,亂心不得不佛。」蓮池大師、蕅益大師,靈峰是蕅益大師,蓮池是第八代的祖師,蕅益是第九代的祖師,是為念佛同學最敬仰、最佩服的兩位大德,他們都說把佛號投於亂心,亂心是什麼?妄念,妄念多不怕,念佛。妄念再多,不要去理會它,把我們全部的精神集中在佛號上,只想佛號,不想妄念,妄念自然就少了,自然就沒有了,不要怕妄念。「我念佛妄念多了,不敢念了」,錯了,愈是妄念多愈要去念。念了妄念還是很多,我曾經教同學,他們去做試驗,效果還不錯。我用什麼方法?念佛機,念佛機你戴耳機,不要吵到別人。你把聲音放大,唱出來滿耳的聲音全是阿彌陀佛,其他的妄念就不會進來。就是大聲念,大聲念怕吵到別人,戴耳機,用念佛機。這個大聲就是震撼自己,把妄念把它嚇走,這個方法有效果。

 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五一五集)  2011/7/26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9-0515

 

 

2020年10月28日 星期三

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五0九集)

 

早年我看到一部書,這個書應該不難找,叫《物猶如此》,物是動物,裡面所講的全是動物往生。今年三月份我在澳洲,我們道場停車場裡有一棵大樹,應該也有幾十年了,枇杷樹。樹神給我們同學託夢,他往生了,來感激我。我們道場在那裡建立十年,他聽了十年經、念了十年的佛,他往生了。這不是假的,因為樹神給我們託夢先後三次,這是第三次,枇杷樹神往生。第一次的時候是早幾年,我們買六十一號房子做宿舍,胡居士買的,房子太破舊了,我們想拆掉重建。澳洲的房子它是挑空的,下面是幾根柱子,所以下面柱子鋸了,那個房子整個房子就抬走了。我們就送給土著,那個房子送給他們,他有個大車子就拉走了,就在這個地基上重建。重建當然門口的樹要砍掉,否則的話車子進不來,門口要砍四棵樹。我們按照規矩,三天之前給他念經、念咒、供養,請他搬家。結果樹神託夢給我們悟字輩的法師們,告訴我們,通知太晚了,他們搬家很辛苦,匆匆忙忙,希望以後有這個事情,七天之前通知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是三天,我們照三天,他要求七天。想也對,澳洲人幹什麼事情都緩慢,所以澳洲這些鬼神他也很慢。我們以後買的這些房子,要砍樹的時候都是七天以前做。這真有的,不是假的,真的是諺語所謂天下之大,無奇不有。鬼神界、幽冥界跟人道全是通的,我們做不善,到那裡去了,他們行善就又回來了,又到人間來了,或者到天上,也有少數往生淨土的,我們枇杷樹神往生淨土就是很好的例子。

 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五0九集)  2011/7/22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9-0509

 

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五O八集)

 

  

心裡起了個念頭,這個念頭無非是想控制、要想佔有、想干預,都錯了。古大德有一句話說,「好事不如無事」,無事是智慧,好事也是造業,那業就有善惡,善惡往往自己沒有智慧不能判斷,自己以為是善,殊不知它是惡,為什麼?給別人帶來不方便。我們以為這好事,那是我們的標準,不是他的標準,這難!只有羅漢以上才能見到實情,真實的情況,為什麼?阿羅漢是真的無我,見思煩惱斷了,才能見到真相。帶著這些自私自利、自以為是,這個有色眼鏡看外面東西,你全看錯了,全是自己的標準,自己的標準,當然就會跟別人發生衝突。衝突一發生,自己要不知道退讓,最後是兩敗俱傷,別人如果含著有冤屈,就會變成冤冤相報沒完沒了。

 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五O八集)  2011/7/22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9-0508

 

 

 


有同修告訴我,世間最殘酷的業報無過於戰爭,在戰爭當中死亡,他永遠還在戰爭。有人提出這個問題來問我,我給他印證,一點都不錯。我在學佛的早年,應該在學佛之後二十年,常常作夢在打仗。因為我們小時候生在抗戰時期,中日戰爭,在逃難,在打仗,你看這個印象多深刻,學佛二十年了有時候還做這個夢,在逃難。由此可知,在戰場上死亡的,阿賴耶的意識永遠抹不掉。死了以後怎麼樣?他沒有覺得死,他還在打仗,如果不覺悟幾百年、幾千年都在打仗,真的是苦不堪言,每天都在驚慌當中過日子,恐懼,身心都不能安穩,生生世世要搞上幾百年、幾千年,你說多苦。只有菩薩慈悲,遇到菩薩了,菩薩跟他們現同類身講經說法,幫助他們覺悟。覺悟之後才知道錯了,覺悟之後戰爭早就結束了,他不知道結束,再慢慢恢復正常,多可憐。

 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五O八集)  2011/7/22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9-0508

 

 

 

 

  【世間之事。更相患害。雖不臨時。應急想破。】

『想破』,就是你要看破。

 

  右面這段經文,「勸世人,親眷之間應當和敬,不和成怨」。怨萬萬不能結,古大德勸導我們「冤家宜解不宜結」,決定不跟人結怨。別人來找麻煩,我們心裡馬上就明白,過去世的怨恨現在遇到。八苦裡頭怨憎會,冤家對頭這碰到了,碰到怎樣?要忍、要讓,對他要謙虛、要恭敬,把它化解,恭敬、謙讓,解冤釋結這是有智慧,這是聰明人。我們以這種態度來對待他的時候,他會感動,如果他一覺悟,很好,他也放下了。決定不能堅持我是對的,你是錯的,不堅持。錯跟對沒有絕對的標準,今天對了,也許明天就錯了,今年對了,也許明年就錯了,這個事情太多太多了。這個世間指六道,無論什麼人,無論什麼事,幾乎都免不了這些現象。不但是親眷之間應當和敬,對一切人、一切事物都應當和敬,不跟人結怨,不跟畜生結怨,乃至於花草樹木都有靈性,我們還是以謙敬來對待,不跟它們結怨。

 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五O八集)  2011/7/22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9-0508

 

 

 


『或時心諍』,「諍」,通常就是講爭執的「爭」,《一切經音義》解作「訟」,訟就是訴訟,告狀,現在講告狀。「《會疏》曰:人情平時雖無憤恨,違境忽生,不時鬥諍,故云或時」。這就是講煩惱習氣人人皆有,這不能否認的,六道眾生哪個沒有?沒有緣觸動,它伏在那裡,它不發作,可是有緣觸動,它就爆發,什麼時候發作他自己都不能控制,說發作就發作了。這在佛法裡叫修行,行就是行為,特別指這些不善的行為,不善的行為要把它修正叫修行,所以修行是修正行為。從哪裡修?從心地上修,心地是念頭,不善的念頭才起來,這一覺悟馬上把它放下。因為言行是聽念頭指揮的,念頭善,言就善,行就善;念頭不善,言就不善,行就不善。所以修行懂得這些道理,把念頭抓住就容易了,不許可有不善的念頭。止不住的時候怎麼辦?念佛,無上法門。止不住的時候大聲念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統統歸到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純淨純善。阿彌陀佛的本意就是我們自性清淨心,我們自性的清淨平等覺,就是阿彌陀佛的真實義。古德說得好,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,要回來得快,把這個爭就化解;回來得慢,他就產生爭論。學著不與人爭,無理不爭,有理也不爭,這是真修行人,大修行人,表現出來的確實是前面所說的「淨定安樂」。這個樂不是狂歡,而是心情愉悅,表現在身心上滿面的笑容,一種喜悅相。

 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五O八集)  2011/7/22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9-0508

 

 

 

 

下面,『恚怒』,「瞋恚忿怒也,乃三毒之一」。「一時瞋心,造成小恨,但冤冤相報,無有已時,怨憎常會,互相殺害,愈演愈烈」,故云『後世轉劇,至成大怨』。諸位看「文昌帝君陰騭文」,《安士全書》的上半部,你看一開頭敘述他一十七世為士大夫,講他那個時候生生世世報怨,互相殘害,造成極大的罪惡,這都是應當要避免的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盡量不給別人有生氣、有怨恨這種機會,不給他,這是我們修行的真功夫。所以經上常說「菩薩所在之處,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」,那是菩薩。一個人所在之處要叫眾生生煩惱,他不是菩薩,他是魔,魔給人帶來煩惱,菩薩給人帶來喜悅。這句我們常常放在心上,時時提起正念,不容許它發生。就是一時瞋心造成小恨,對自己、對別人,對自己要忍耐,對別人要忍讓,這一讓他會反省,問題確實就化解了。如果不肯相讓,一定要爭個勝負叫逞強好勝,那就會造成冤冤相報,無有已時,這是八苦裡面怨憎會苦。

 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五O八集)  2011/7/22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9-0508

 

 

 

 

下面括弧裡頭說,「如琉璃王為報宿怨,欲盡殺釋種」。經上有這個故事,琉璃王,釋迦牟尼佛在世,他是大國王,他跟釋迦族有冤仇。怨是過去生中結的,這在《釋迦譜》裡頭都有記載,不是前世,也不是再前世,這是過去很長很長的時間。琉璃王這一群,那個時候他們在畜生道,在一個魚池裡面,他們是一群魚,琉璃王就是這個魚裡面的頭目。釋迦族在那個時候是些漁夫,捕魚的人,有一次他們想把這個池塘的魚統統打撈起來,把池塘的水放掉,魚全部殺掉。這一群被殺的這些魚怨恨不滅,生生世世記著要報仇。釋迦牟尼佛出世了,生在釋迦這一族;那些魚呢?魚現在變成人,琉璃王這一族。無量劫前的怨恨,小小的一點事情一挑撥就變成戰爭,釋迦佛想阻止這個戰爭,阻止不住,如是因,如是業,如是果,如是報,救不了,怎麼勸不聽、不接受,一定要把這族滅掉。最後釋迦佛就勸大家逃亡,所以他的家族逃到西藏,在後藏,以後就沒有回去,就在西藏落戶,所以釋迦族也算是中國人。這樁事情,當年章嘉大師告訴我的,釋迦族整個這一族逃到後藏。這是用這些事來告訴我們,冤家宜解不宜結,什麼樣的怨恨都要把它看破,要化解,決定不能結怨,結怨後果太悽慘,生生世世多少世都不能夠解決,愈結愈深,連佛菩薩都無可奈何。

 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五O八集)  2011/7/22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9-0508

 

 

 

 

這裡講,「指世間冤報之事,互為禍害」。「既造業因,必結惡果,報應雖不立即顯現於當時」,故云『雖不臨時』。「但因果不虛,決當報償於後世」。這個事情麻煩,果報能夠降臨在當時都是屬於輕的,愈積愈厚。這個我們在歷史上看到的,決當報償於後世,慈禧太后的事情,就是明顯的例子,她是報私仇,私仇報了,她又造了新業。這個新業是什麼?把中國傳統文化毀掉,造了更嚴重的罪業。私仇是清朝在沒有入關之前,也就是說,在明朝那個時候,他們附近有個小的部落葉赫那拉氏,他們把它滅掉,這一族滅掉了。葉赫那拉氏的酋長臨死的時候對天發誓:我族裡頭縱然剩一個女孩子,也要報仇。發了這個誓。所以滿族入主中國,在中國做了皇帝,就定了這條文,只要是葉赫那拉族的人決定不准進宮,要隔離。一直到咸豐兩百年過去了,兩百年都沒事,咸豐知不知道慈禧是葉赫那拉氏呢?知道,認為這個女孩子有什麼了不起,怕她幹什麼?所以就立她做貴妃。以後沒有想到她真厲害,咸豐死了之後她奪權,因為什麼?她生了一個兒子,只有一個兒子,只有他繼承王位,她就變成太后。兒子年歲小,太后垂簾聽政,所以這個國家政權就變成掌握在她手上,為所欲為,滅了清朝再報了仇。但是這個手段,把漢族幾千年的倫理道德文化給摧毀了。藐視佛法,自稱為老佛爺,所有菩薩都站在她旁邊;清朝歷代帝王都信奉佛法,佛門裡頭高僧大德封作國師的很多,自稱為弟子。只有她自稱老佛爺,這個罪過重了,真在地獄,她想出地獄可不容易,沒人救她,心太狠了,手段太毒了。

 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五O八集)  2011/7/22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9-0508

 

 

 


 

  另外現在在社會上,我們也常看見,中國、外國都有,敗家子,這是什麼?兒女跟父母四種緣,報怨的。所以現在多少父母,我們所接觸到的,都說小孩不好教;老師,我們也常遇到,老師來跟我們說,現在學生不好教。我們知道這個原因,今天這個世間人,有幾個是以仁慈的心待人接物?你用仁慈心待人接物,你與人有恩,他到你家來做小孩,他來報恩的。你沒有恩惠給別人,起心動念都是損人利己,換句話說,你跟別人結的全是怨,那你家的小孩都是冤親債主。所以我們也得深深記住,古大德教導我們,決定不跟人結冤仇,冤冤相報沒完沒了。與人要結恩,不能結怨,要能夠捨己為人,不能佔別人便宜。有佔別人便宜的念頭,這個念頭是盜,盜心,雖然你沒有行動,你的心已經犯了盜戒,在菩薩戒上就破戒。小乘比丘戒論事不論心,好守;菩薩戒難,菩薩戒是論心不論事,它結罪是從起心動念,它不是行為。所以菩薩比聲聞高太多了,同樣一條戒,菩薩比聲聞難太多,不起心、不動念。

 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五O八集)  2011/7/22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9-0508

 

 

 


現在我們看到這個社會上父母殺兒女的,兒女殺父母的,兄弟互相殘殺的,這已經就不是新聞,太多太多了,這是什麼?這就是冤冤相報。還有現在婦女墮胎,墮胎是什麼?他到你家來你把他殺掉了。他還會不會回來?還會,他來的時候就是要殺你,他來報仇的。如果這個小孩是來報恩的,你墮胎把他殺掉了,你看恩變成仇;如果他報仇的,你把他殺掉,仇上又加仇恨。他是討債、還債的,債務,你把他殺掉了,不但欠債還欠命。想到這點你還敢造嗎?不是造作就沒事,造作後頭麻煩可大了,佛菩薩都不能給你解決,這個事情不能不知道。所以我們在講席當中常說,在很多活動當中,我也常說,受過傳統文化的教育,倫理的教育、道德的教育這種人羞於作惡。他認為什麼?我做壞事很丟人,不好意思,這是個約束的力量,比法律好。可是因果的教育,你懂得業因果報絲毫不爽,你不敢做壞事,為什麼?想到後果就害怕,你那個念頭自然就停止了。因果教育重要,比什麼都重要。中國過去幾千年,這個國家社會長治久安,靠什麼?老實講靠因果教育至少百分之七十,倫理道德只能佔百分之三十。

 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五O八集)  2011/7/22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9-0508

  


 


【人在愛欲之中。獨生獨死。獨去獨來。苦樂自當。無有代者。】

  任何人代替不了。

【善惡變化。追逐所生。道路不同。會見無期。何不於強健時。努力修善。欲何待乎。】

 

念老的註解,「右段勸諭世人,捨惡修善」,這是這兩行經文所說的宗旨。『愛欲』,「指情愛與貪欲」,現在所謂的情執,這個很難斷。「愛不重不墮娑婆」,這是古大德講的,「念不一不生淨土」。「世人舉體沉溺於愛欲之中」,這句話是現前可以說是全世界社會的寫照,這不是一個地區,全球性的都沉溺在愛欲之中。情愛、欲望,這個情裡頭真有愛嗎?假的不是真的,佛法說永恆不變是真的,見異思遷是假的,今天這個社會上真有愛情嗎?真正有愛情還情有可原。都是虛情假意,大家互相欺騙,一絲毫真誠都沒有,今天這個社會不像人間,有人說人間地獄,這個話我們愈想愈有道理。

 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五O八集)  2011/7/22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9-0508

 

 

 

 

地獄在哪裡?今天人間是地獄,人倫基本的道德觀念都喪失,完全喪失。我們講五常,確實今天不仁、不義、無禮、無智、無信。中國過去社會這五常是底線,任何人都得要有的,沒有你怎麼立足於社會?不能不講究這五個字。仁是推己及人,想自己就要想別人,從哪裡想起?先從父母想起,然後想妻子兒女,然後想兄弟姐妹,一層一層擴大。要盡自己的本分,要愛護這些人,要關懷這些人,要照顧這些人,要幫助這些人。現在沒有了,現在人只想到自己,除自己之外都不放在心上。放在心上是什麼?欲望,情欲。夫妻之間戀愛結婚,你要問這結婚的兩個人,你們兩個當中互相真的相信嗎?他會搖搖頭:走著瞧吧!這個態度是真的不是假的,觀望,不能長保。幾天分手的有,幾個月分手的有,一、二年分手的很多很多,都在造罪業。給誰結了怨?如果他生了小孩,跟這個小孩結了怨,你們不和,他受罪,他的怨恨這一生一世都洗不掉,來生後世有意無意遇到能不報復嗎?

 

文摘恭錄 淨土大經解演義  (第五O八集)  2011/7/22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檔名:02-039-0508